产能集中释放 2025石化行业如何破局结构性过剩?
导语:2025年中国石化行业迎来关键转折点,在产能扩张浪潮推动下,大宗通用料陷入白热化竞争,而高端材料国产化缺口仍亟待突破。当煤化工、轻烃裂解与传统炼油路线展开成本与技术双重博弈,行业格局正被24%的成本剪刀差重塑——红桃3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煤制乙烯成本较传统炼油路线低24%,轻烃裂解路线凭借较低边际成本持续挤压油头装置生存空间。产能狂飙之下,行业亟需破解“高端短缺与低端过剩”的深层矛盾,加速向精细化升级与全球化布局的战略转型。
产能扩张加速,结构性过剩隐现
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中国石化行业迎来新一轮产能集中释放周期,其中石脑油、烯烃及芳烃链条成为扩产主力。2025年一季度裕龙石化第二套常减压装置投产1000万吨,二季度镇海石化二期预计新增1100万吨,两家企业的新增产能达2100万吨。烯烃板块中,乙烯新增产能尤为突出,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宝丰煤制乙烯(100万吨)与裕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150万吨)相继落地,二季度埃克森美孚(160万吨)和烟台万华(120万吨)轻烃裂解装置预计投产,标志着煤化工与轻烃路线的成本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芳烃链虽整体增速放缓,但甲苯和纯苯成为亮点,裕龙石化在2025年二季度计划新增90万吨甲苯产能,叠加调油需求旺季支撑,其价格或逆势走强。产能扩张不仅推高了行业总供给,更激发了区域供需失衡与技术路线分化的深层矛盾。

主要化工品季度新建产能明细表,详见《化工品市场月度/季度研究报告》
区域分化与技术路线博弈加剧
产能扩张的地域分布与技术路径选择深刻影响市场格局。2025年上半年裕龙石化、镇海炼化常减压装置相继投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华东地区炼油集中度,通过“油头化尾”模式,大幅增加烯烃、芳烃等化工原料产出,减少成品油比例。但受石脑油供应紧张及乙烯产能过剩影响,油制烯烃成本承压。货源方面,华东新增资源将强化对华南、沿江及西南地区的辐射,推动成品油及化工品跨区域流动,同时依托宁波、烟台港口优势扩大出口。此举加速国内炼化产业向高端化、一体化转型,重塑区域竞争格局,促使多地区加快产业升级以应对资源分流压力。

乙烯领域则呈现煤化工与轻烃裂解的路线博弈。内蒙古宝丰依托低价煤炭资源,将煤制乙烯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卓创资讯红桃3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煤制乙烯成本较传统石脑油路线低24%(行业理论值参考);而埃克森美孚、烟台万华通过乙烷裂解实现更低成本,进一步挤压油头装置生存空间。聚烯烃市场分化同样明显,聚乙烯在2025年二季度迎来埃克森美孚173万吨高端产能,主要针对的是进口替代;聚丙烯扩产则以内蒙古宝丰三线50万吨等通用料为主,市场竞争加剧。新增产能过程中区域供需与技术差异的双重分化,迫使企业必须在成本控制与市场定位上做出精准抉择。

石化行业产能扩张背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2025年石化行业的产能扩张潮进一步暴露结构性矛盾。从数据看,烯烃、聚烯烃等大宗通用料产能集中释放,市场竞争加剧;而高端材料国产化率不足,进口替代空间仍然较大。区域分化同样严峻,华东区域炼油能力的增加将强化对华南、沿江及西南地区的辐射,推动成品油及化工品跨区域流动。技术路线博弈成为生存关键。煤制乙烯凭借低原料成本抢占市场,轻烃裂解企业则通过乙烷锁价构筑成本护城河。芳烃链中,甲苯因调油需求与出口拉动价格韧性较强,而纯苯受制于下游检修与进口压力,价格或进一步探底。面对挑战,当前行业破局主要聚焦三大方向,一方面是高端化突围,加速POE弹性体、半导体级化学品研发,政策端加大补贴倾斜;其次是全球化布局,例如PX、聚乙烯瞄准东南亚、南美新兴市场,通过长协订单对冲国内过剩;另外部分企业加深精细化运营,炼化一体化企业优化装置联动效应,中小企业转向细分市场定制化(医用材料、食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