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的新一轮关税政策进一步加码,化工品成为重点加税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品生产和出口国,中国能化行业从原油、芳烃到甲醇、聚氨酯等产业链均受到冲击。关税壁垒不仅直接推高出口成本,更通过供应链传导重塑国内外市场格局——部分产品因出口受阻转向内销,加剧价格竞争;高端氟材料、新能源化学品则面临需求断崖式下滑。
在2月和3月连续两次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之后,4月2日,美国发布了行政令,宣布对主要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并对中国加征34%的额外关税。4月8日,美国进一步宣布将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提高50%至84%,部分商品的综合税率因此飙升至104%。随后,在4月9日,中国宣布自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对此,美国方面在4月10日再次加码,将对中国产品的关税调高至125%,该决定即刻生效。
能化行业出口结构多元,关税引发价格涨跌各异
中国能化行业的出口结构较为多元,2024年聚合MDI、其他二氧化硅、丙二醇、磷酸、制冷剂R32、聚酯瓶片、软泡聚醚等产品的出口依赖度超过30%,而多数其他能化产品和炼油产品的出口依赖度则不高,甚至为零。在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品中,仅有聚合MDI等少数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其他多数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出口量较少或无出口。
因此,特朗普加征关税直接对出口产生影响的产品并不在多数,更多的产品则是通过加征关税带来的宏观扰动间接受到影响。这些宏观影响包括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下游消费需求减少等,从而对市场产生广泛影响。
加征关税政策公布后,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中国能化行业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变化,多数产品因需求收缩而导致价格下跌,而仅有部分产品因担心成本上涨和供应偏紧而价格上扬。在卓创资讯监测的73个产品中,有26%的产品价格上涨,12%的产品价格持稳,62%的产品价格下跌。

美关税冲击下,中国石化产业链成本、需求与价格的复杂变局
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多个石化产业链影响复杂。炼油产业链中,虽产品暂无对美出口,但液化气、丙烷等高进口依存产品,因关税面临成本上涨、供应紧张,价格上升,其他产品受整体关税政策下经济不确定性及原油价格下跌拖累。芳烃产业链受全球经济及终端需求影响,苯、甲苯等价格走弱,PX、PTA 受成本和需求端冲击明显,下游纺织品服装出口受阻,影响化纤产品需求。甲醇及下游产业链进出口受直接影响小,但终端需求缩减预期及从业者担忧影响市场气氛。聚氨酯产业链产品多下跌,虽部分产品对美出口受限早,但制品端出口受冲击致需求缩量、价格下跌。氟化工产业链因出口美国量有限,直接影响弱,主要是下游产品的间接影响,产品价格短期承压。总之,美国加征关税对各产业链在成本、需求、价格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后续发展需关注关税政策及市场供需变化。
1.炼油产业链主要受进口关税影响
中国炼油产品目前并无出口至美国,因此特朗普加征关税对炼油产品的直接出口影响有限。然而,加征关税对中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液化气和丙烷造成了显著影响。据数据统计,2024年液化气的进口依存度约为53%,而丙烷的进口依存度高达86%左右。
从成本角度来看,加征关税导致进口成本上升。从供应角度来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丙烷等产品可能大幅减少,加剧供应紧张局势。这种成本上涨和供应紧张的预期推动液化气和丙烷价格显著上涨,相较于4月2日的收盘价,4月10日液化气和丙烷的价格涨幅均超过4%,丁烷价格亦上涨1.72%。
相比之下,其他炼油产品直接受中美关税影响较小,但整体关税政策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抑制下游消费需求。此外,原油价格的下跌也拖累了炼油产品价格,4月10日收盘数据显示,炼油产品的价格跌幅在0.88%至3.45%之间。
2.芳烃产业链受成本及需求双重夹击
特朗普加征关税影响全球经济及终端需求,给中国芳烃产业链带来广泛影响。宏观情绪及国际油价明显走弱,利空市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价格走弱,下游3S进出口绝对值较小,几乎无影响,但家电出口萎缩对原料需求的负反馈不容忽视。
PX和PTA受冲击明显。成本端,贸易摩擦使原油价格下跌,PX成本支撑减弱,若进口成本因关税增加,会进一步影响PX价格,并传导至PTA。需求端,中美互加关税,深刻影响着聚酯产业链市场价格走势及下游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发展。美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中国聚酯终端产品-纺织服装的重要出口市场,关税的增加,国内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会受到较为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得国内化纤类产品涤纶、锦纶等需求量减少;同时涤纶、锦纶的直接出口量也将受到一定的利空影响。聚酯行业开工率降低,对PTA需求减少,价格随之下跌。
3.甲醇产业链主要受终端需求预期影响
中国甲醇、醋酸及下游的整个产业链来看,产品本身的进出口影响并不大,但终端需求或受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进而消费量缩减的态势或将逐级向上传导,加之业者对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可能会对产业链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甲醇数量较少,占比不足1%,出口更可以忽略不计,醋酸国内自给自足,出口依赖度约10%,也多是销往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对美出口量占比约2%,再下游的醋酸酯、甲醛等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对美的份额同样微乎其微,因此中美关税加征对产业链本身的进出口影响不大。不过产业链的终端下游中,家具、医药等部分制造业领域对美出口占据一定份额,因此广大从业者担忧终端应用领域会受到一定冲击,进而向上传导,引发甲醇、醋酸及下游等产业链内多个产品的需求减弱,这种心态一定程度影响了市场的商谈气氛,也对部分产品价格有所影响。4月10日太仓甲醇市场收盘均价2515元/吨,较4月2日下跌2.14%,醋酸价格却并未因此受到利空影响,反而因供应缩减导致了价格略涨。
另一方面,甲醇及下游产业链多是在国内消化,国内装置的开停工和内需的变化才是行情波动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气氛影响后,各产品的行情走势受此事件的影响程度还是要进一步观察。
4. 聚氨酯产业链:供需、关税双重施压,制品出口受阻
近期聚氨酯产业链的大多数产品都在下跌行情中,从基本面上看,供过于求是最大的下跌驱动因素,但近期行情同样受到关税战的明显作用,利空压制较重。
聚氨酯产业链中,对美出口较多的产品主要是MDI,但此前美国已经对原产自中国的MDI进行了反倾销,加征关税在反倾销税率基础上继续堆高,中国MDI已经没有前往美国市场的空间。TDI虽然出口较多,但对美出口同样占比非常低,主要是此前美国曾加征过附加税,同样令中国TDI丧失套利空间。
其他产品例如己二酸、新戊二醇、BDO等,几乎不向美国出口。聚醚多元醇有少量对美出口,在本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中获得豁免,未来或可对美增加出口。
从制品端来看,MDI终端冰箱冷柜的对美出口受到明显影响,TDI与聚醚的下游海绵制品,对美出口同样基本丧失可能性。这可能导致出口加工型的终端企业订单萎缩,对原料消耗减少,形成国内需求的缩量,进而拖累价格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各国获得了暂停90天加征关税,当地几乎没有原料生产装置,高度依赖进口,未来三个月对华进口仍有保持甚至增量的机会,但需要关注美国是否要求东南亚各国进行供应商溯源管理,以及原产地证等调整,以判断对华原料进口的风险和变化。
5.氟化工产业链:美关税冲击有限但短期价格承压,后续变数犹存
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对氟硅新材料产品带来一定影响,但由于出口至美国量较为有限,直接影响偏弱,更多是来自于氟硅下游产品带来的间接影响。
从整体价格变化看,加征关税后,氟硅产业链部分产品价格波动明显。其中制冷剂R32在4月2日加征关税前出口关税税率为“161.49%-221.06%+301关税15%”,加征后变为“161.49%-221.06%+301关税15%+54%”,二氧化硅关税税率从45%调整至99%。但4月2日与4月10日代表市场收盘价均稳定。然而,高关税增加了出口成本,若企业将成本转嫁,未来价格上涨压力大。
虽然关税增加直接提升出口成本,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但氟硅新材料行业直接出口至美国量占比均较小,仅部分硅系产品及氟化工下游产品出口至美国占比在5%偏上。因此整体来看,虽然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预期在可控范围之内。
短期行情来看,氟硅新材料产品价格将持续承压。个别产品出口企业订单或减少,转而开拓国内及其他海外市场。未来需关注关税政策是否持续收紧,以及企业成本消化能力和市场需求变动情况 ,这些因素将深刻影响氟硅新材料产品的发展走向。
关税冲击性下中国能化行业短期承压与长期破局之路
美国加征关税的“灰犀牛”冲击下,中国能化行业正经历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突围”的深度调整。短期视角下,内需政策的托底支撑,以及东南亚转口渠道的拓展,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出口压力,为行业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高端化学品领域技术壁垒的突破,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才是行业成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未来需重点关注中美贸易博弈的边际变化,以及国内新能源、电子等新兴产业对能化材料的替代需求。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浪潮中,中国化工企业唯有加速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方能在逆风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