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北京时间4月3日,“特朗普”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随即中方宣布反制措施,关税战进一步升级。出口关税加征对中国聚硅氧烷直接影响可控,但间接负面影响偏大;进口关税的加征或倒逼国内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升有机硅高端产品自给率。
背景:
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对等关税措施:4月5日起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另外对美国贸易逆差最高的60个国家征收额外关税。其中,对中国34%,对欧盟20%,越南46%,日本24%,印度26%,韩国25%,泰国36%。基准关税生效日期为4月5日,对等关税生效日期为9日。此次初级形状聚硅氧烷(39100000)在美国关税豁免清单中。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进口关税加征或推动中国聚硅氧烷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全球初级形状聚硅氧烷产能向中国转移及国内有机硅企业技术升级与产品创新,中国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口依赖度显著下降,自2022年起降至10%以下,2024年,进口总量仅占国内总供应量的3.82%。在整体进口依赖度下降的背景下,美国原产聚硅氧烷的进口占比却呈现出震荡上升的趋势,这主要由于近年来我国有机硅产业的快速成长,对高端有机硅品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美国进口货源以特殊及高端有机硅产品为主。与此同时,欧美地区的聚硅氧烷消费增速放缓,使得陶氏等跨国公司近年来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销售布局。
此次关税加征将显著增加来自美国的进口成本,对美国出口商构成挑战,来自于美国地区的进口量或出现缩减。美国进口量的缩减或带动日本、德国及韩国地区以瓦克及信越为主的聚硅氧烷短期流入中国体量增加,中长期来看有利于国内有机硅企业不断提升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高端产品国产化替代进程。

出口关税加征对中国聚硅氧烷直接影响可控,间接影响偏大
过去十年是中国有机硅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期间海外有机硅企业受环保及成本限制,产能增长停滞,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聚硅氧烷最大生产国。在产能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出口成为调节国内供需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几年出口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美国作为全球聚硅氧烷主要消费市场,近年来一直占据中国聚硅氧烷出口前三的位置。但在2018年加征25%关税后,中国聚硅氧烷出口美国占比在2019年开始已明显回落,多数时间降至10%以下水平。2021前后出口量重回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迈图2021年关闭了美国地区产能,导致美国本土聚硅氧烷供应量缩减,对中国聚硅氧烷进口量重回增长所致。
虽此次对等关税加征,初级形状聚硅氧烷在美国关税豁免清单中。但在2018年已经加征25%关税的基础上,叠加年初美国连续两次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聚硅氧烷出口美国关税已至45%。关税提升会直接影响中国聚硅氧烷出口美国竞争力出现下降,出口美国量或出现缩减。但考虑到中国出口美国聚硅氧烷占比整体已呈现下降趋势且在需求结构中的占比不足2%。叠加基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多元化,未来聚硅氧烷出口方向或向东盟、中东等地区转移,一定程度上对冲对美出口缩减的影响,预计对中国聚硅氧烷的直接影响相对可控;而关税加征或令张家港地区供美国内部调拨量出现缩减,导致外资品牌聚硅氧烷在国内流通量增加,与国产品牌价差或出现缩窄。从终端角度来看,聚硅氧烷因其优异的性能,在建筑、电子电器、日化、医疗个护、纺织及汽车等各行各业应用广泛。而电子电器、纺织、汽车、医疗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出口关税的加征将对聚硅氧烷终端产品短期需求带来负面影响,继而影响聚硅氧烷国内需求量出现缩减可能性,加剧国内供需失衡的矛盾。
“对等关税”政策下,东南亚多国将面临高额关税,虽与中国存在一定关税差,但产能外迁至东南亚的优势明显削弱,未来中国本土聚硅氧烷供应链的综合韧性和及稳定性或间接得到增强。

总体而言,关税互征对中国聚硅氧烷出口的直接影响可控,进口关税的提升可能倒逼国内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提升有机硅高端产品自给率。生产企业需加强供应链韧性并把握国内外新兴市场需求,以降低贸易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但对等关税的后续问题仍在发酵,全球各国如何应对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仍需实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