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3年已进入尾声。今年多项政策陆续出台,助力炼化行业转型升级。从政策方向来看,炼化行业作为传统化石能源制造业之一,未来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将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油气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稳油增气、提升油气资源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陆上油气矿区及周边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统筹推进海上风电与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提升油气上游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气田示范建设。
油气开采属于传统化石能源领域,也是碳排放量“大户”。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石化行业中游的努力,更需要从上游就做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依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转型来达成双碳目标。从三桶油的资本支出方向也可以看到,近两年来三桶油在增产上储的同时,加大了对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田的开发投资,将新能源业务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把握绿色低碳转型节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4月6日,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并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三个主要目标: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结构转型深入推进、质量效率稳步提高。
针对能源结构转型推进,《意见》要求,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1.9%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电能替代。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下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抓手。截至202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经超过17%,而非化石能源在发电量中的消耗占比也占到36%。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突破14亿千瓦,达到14.04亿千瓦,同比增长20.8%,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预计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突破14.5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将突破10亿千瓦,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做出重要贡献。
4月25日,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启动《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第二次修订,研究2024—2025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实施积分池管理制度,探索与碳交易市场衔接机制。
双积分制度是在汽车厂商实施燃油消耗量积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新能源汽车的积分考核。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积分管理办法为,当汽车油耗高于某个值,就会产生负积分,这个值逐年降低,如果厂家不做技术升级来降耗,产生的负积分过高导致最终无法归零,就会直接限制生产和扩产。而增加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后,车企可以通过生产新能源车来正向平衡积分。近两年政策在供应和消费两端对新能源发展保持较大支持力度,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渗透率不断提升。但同时对汽油消费的替代作用也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11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接近35%,较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到11月为止新能源汽车保有量预计在2019万辆,替代汽油消费超过1300万吨。
6月12日,商务部发布关于《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加强成品油流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国内流通秩序,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确定的职能分工,制定本办法。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包括总则、行政备案和准入许可、企业经营规范、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六章共35条规定。
在行政备案和准入许可方面,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坚持优化存量、按需增量的原则,指导市级商务主管部门编制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规划。规划编制要与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统筹道路运输发展规划、收入和人口增长、汽车保有量和过境量等变化趋势,兼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符合《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的加油站设置间距要求。在企业经营规范方面,意见稿提出,成品油经营企业应建立油品购销和出入库管理台账,完善油品来源、销售去向、检验报告、检查记录等凭证材料档案。未来《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成品油零售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参与主体规范经营,提升我国成品油从供应到销售的各个环节的保障能力,促进能源安全水平提高。
6月3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部分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执行口径的公告》,将烷基化油(异辛烷)、石油醚、粗白油等化工产品将纳入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公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本次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和口径调整,是继2021年5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文,将进口混合芳烃、轻循环油、稀释沥青等产品纳入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后,我国对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的再一次扩大。结合同月《成品油流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来看,成品油市场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将更加标准和规范,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公平竞争,进一步推动成品油行业良性发展。
7月14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意见》要求,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民营经济在各个行业发展壮大,有利于发展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全国炼油产业已经形成了主营单位为主、民营炼厂为辅的多元化竞争格局,截至2022年民营炼能在全国市场占据约三分之一的份额。炼化行业向新型炼化一体化炼厂转型的过程中,大量民营大炼化项目投产建成,从炼化技术到环保技术的各个环节,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助推力。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录延续2019年以来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主体,是时隔四年后的首次重大调整。
就石化行业而言,本次《目录》在鼓励类中调整较多,涵盖了石化、轻工、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指导。我国在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首次向世界提出双碳目标,因此时隔4年后,今年重特大调整中,可以看到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高附加值新材料等占到了重要篇幅。本次《目录》还在加工工艺上强调了鼓励绿色低碳技术,如新增用于生产乙烯等产品的电加热蒸汽裂解技术。在燃料方面,强调了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物燃油(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非粮生物质燃料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在新能源方面也新增了更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和技术,如高效经济制氢、运氢及高密度储氢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加氢站及车用清洁替代燃料加注站等。随着后续《目录》(2023版)的正式发布,将对我国各项产业在低碳转型推进上形成重大影响。
10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千万吨级炼油产能占比55%左右,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逐步优化,技术装备实力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炼油产能能效原则上达到基准水平、优于标杆水平的超过30%。到2030年,产能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化工原材料和特种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效和环保绩效达到标杆水平的炼油产能比例大幅提升,技术装备实力、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氢炼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完成工业化、规模化示范验证,建设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绿色低碳标杆企业,支撑2030年前全国碳排放达峰。
2019年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里已提出限制新增扩建产能、加速落后产能淘汰的任务。到今年,全国炼能已经接近9.5亿吨/年的水平,较2022年有小幅回落。2024-2025年之间预计还有裕龙石化、镇海炼化等至少3900万吨新增和改扩建产能投产,所以预计近两年中小炼厂合并、传统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增改扩建产能将加速并行发展,提高产能利用率,优化产能结构布局。
针对优化产能结构布局,本次《指导意见》也提出“推动新建炼油项目有序向石化产业基地集中,实现集约集聚发展,并与乙烯、对二甲苯(PX)项目做好配套衔接。”未来行业必然会走向区域化产业基地的形式,便于统一管理、协调资源调度、提升生产经营效率,行业集中度也会越来越高。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指导意见》提出支持炼油企业加快CCUS示范应用,有效降低碳排放;推动炼油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建设绿氢炼化示范工程,推进绿氢替代,逐步降低行业煤制氢用量。氢能燃烧热值高,唯一排放物是水蒸汽,这使得氢能源在减少碳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明显优势,但氢能发展仍面临诸多技术和经济性等问题。目前,中石化已聚焦推进氢能相关技术和产业,并于年末首次发布氢能展望报告,预计2060年氢能产业规模可达到4.6万亿元。
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出拓展国内生物柴油的应用场景,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体系、发展路径,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为继续扩大生物柴油等绿色液体燃料推广应用积累经验。试点示范内容包括车用生物柴油和船用生物柴油。
早在2011年国家就颁布了《生物柴油调合燃料(B5)国家标准》,为生物柴油的推广运行奠定了基础。生物柴油的优点很多,可再生、可生物降解、低排放,还能和柴油混合使用。但生物柴油实际替代车用燃料的比例非常低。制约生物柴油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原料,我国生物柴油的生产原料以废弃油脂、油脂加工的下脚料为主,原料来源比较分散,且不稳定,而且生产过程可能会消耗大量农业资源,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也存在隐患。在政策支持加码的情况下,未来随着提高生产技术和原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甚至和柴油混合使用等,生物柴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1月23日,工信部印发《“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工作规则(暂行)》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指南》,旨在加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管理工作,发挥先导区试点引领带动效应,推动“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区域引领效应的产业集群。
目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达8000个,覆盖工业的全部41个大类,5G在工业领域应用占比超过60%。在石化行业里,我国已形成七大炼化基地,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增强,通过“5G+工业互联网”能够进一步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集群资源流动效率提升。近年来已有华为等企业和大炼化企业合作,建设智慧炼化园区,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安全生产、环境管理、应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增强炼化园区的生产效率,协助大炼化企业向低碳、数字化转型。
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通知,其中提出,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0%和12%左右;晋陕蒙新煤炭主产区中长距离运输(运距500公里以上)的煤炭和焦炭中,铁路运输比例力争达到90%;重点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沿海主要港口铁矿石、焦炭等清洁运输(含新能源车)比例力争达到80%。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铁路货运量和水路货运量分别为45.5亿吨和76.2亿吨,按《通知》目标,到2025年将分别增长至50.1亿吨和85.3亿吨,而根据2022年数据,这两项目标基本达成。不过现在面临的主要是提高替代比重:一方面提高中长距离运输中铁路运输比重,一方面是提高清洁运输比重。煤炭等大宗品运输而产生的燃料需求,是柴油在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用车保有量趋向饱和的背景下,提高铁路运输的替代占比,以及LNG重卡等燃气车在交通运输中的占比,将进一步加快柴油车的淘汰速度。目前交通运输仍是柴油需求占比最大的领域,但随着环境治理的推进,未来交通运输耗油的比重将出现下滑。
12月29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0%、70%,工业能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3年下降13%左右,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57%。
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必经之路,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市场地位的必要抓手。以石化行业来看,近年来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已在市场做出表率。一方面炼化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完善自身产品链条,布局新材料领域,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炼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炼化企业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融合5G+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提高资源流通效率。目前全国已形成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产业集群效应和示范作用下,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还将不断加速。